高、初中农村学校大班条件下“主体参与”
日期:2020-01-21 13:43:04  发布人:教务处  浏览量:720 打印本文


泰州实验中学   何世祥

我校申报的《高中农村学校大班条件下“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课题, 经《“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文化建构研究》课题组批准,被列为子课题,现由我代表课题组作开题报告,请各位专家、领导对课题研究实施方案进行审议、指导。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我校是泰州城郊唯一的一所市属农村中学,学生大多数来自周边农村乡镇,学生学习基础较差。长期以来,由于受行政区划不断调整和地理位置的影响,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也停留在较低的水平上。形成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教科研能力不强、气氛不浓的状况。全校实行大班化教学,尽管教学硬件条件在不断改善,但教育教学质量一直不如人意,学校始终在困惑中徘徊。为走出困境,落实市教育局提出的市直学校要成为课改的窗口、教科研的高地的要求。我们调整思路,在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中,进一步明确“教科研兴校”的办学思想,充分发挥学校作为泰州市教育局教科研实验基地的作用,借力于泰州市教研室、教科所,着力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全面实施“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模式的实施给学校各方面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如今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学校管理水平明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大幅度提升,社会评价越来越好,教师摆脱了传统课堂上的种种尴尬局面,有了职业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极大地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

但在“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过程中,我们也发现还存在着以下情况:

⒈ 教师普遍重视知识传授和习题训练的过程研究,但缺乏对组织、管理课堂有效学习活动的研究,教师的教科研站位有待进一步提高。事实上,老师具备了渊博、精深的专业知识,是优秀的知识传授者;老师具备了娴熟、精巧的个体学习指导能力,是强有力的学习训练指导者。但是,他却不一定是一位优秀的课堂有效学习活动的组织、管理者!试想一个老师无论有多大“教”的能耐,还能超过学习团队“研究”的力量吗?

⒉ 当前的课堂教学还比较传统,学生主体意识尚没有得到有效激发,学生主体作用没能得到充分发挥,这已成为新课程实施、学生充分发展的主要瓶颈。现实就是教师唱主角、少数尖子学生在当配角,小组合作学习大多流于形式,学习交流、头脑风暴也仅在很有限的范围内起作用。由于缺乏丰富、有效的学习交流活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方式较为单一,参与程度不高,自主学习意识受到抑制,创新能力不能充分发展。

为了进一步探求“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的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的特点,避免形式主义的模式化,探究模式的广泛适用性,形成泰州实验中学完整的、有推广价值的教学模式,进一步建构有学校特色的“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文化。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关于课堂教学中主体参与的研究自90年代以来主要集中在影响学生主动参与的性别、社会阶层等社会文化因素的分析、教师教学方法与学生主体参与关系的研究和促进学生主体能动性的探讨等,旨在促进边缘、弱势群体的课堂参与,保证教育的机会均等和个性的和谐发展。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倡导主体参与思想,提出的把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Juliet A•Baxer等人(2000)研究了以改革为基础的小学数学课程对低成绩学生主动参与的影响等。

国外关于教学文化的研究主要包括一定范围内的教学组织或更大范围内的教师群体所共享的态度,如价值观、信念、习惯、假设以及做事的方式等。加拿大学者哈格里夫斯是研究教学文化最著名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代表作是《教学文化:变革的焦点》和《变化的时代,变化的教师:后现代时期的教师工作与文化》,提出课堂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等教学文化理念。

2.国内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以主体参与为本位的课堂教学可以表示为:“学生—主体参与—活动—生命体验”。师生在主体参与活动中与教学材料相遇,必然融为一体,产生积极的相互作用。教师与学生不是简单对立的主客体关系,而是具有鲜明的主体间性。现代课程强调主客二体的自然融合,物我两忘代替了主客分离。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洋思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减轻了学生的负担,解决了后进生的问题,“先学后教”的“教”字,不是老师真正意义上的教,而是老师对学生做的练习题做出评判,个别不会做的由教师指导。

杜郎口“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参与为特色,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老师用极少的时间进行点拨。这种模式被称为“10+35”(教师讲解少于10分钟,学生活动大于35分钟),或者“0+45”(教师基本不讲)模式。

东庐中学大胆尝试以“讲学稿”为载体的“教学合一”改革,“讲学稿”完全替代了学生的课堂笔记和课辅资料,减少了学生课堂书写笔记的时间,增加了思考和练习的时间;减轻了书包,却提高了效率。体现了“辛苦教师一人,解放学生一片”。

 以上三种课堂教学模式在本质上有其共同的特点:坚持把“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体现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之中,无论是课前预习还是课堂上的分组讨论,总有学生个体主动和互相学习的过程,学生在主动学习中能够体验到作为人的价值和尊严。

上述研究已经很好地解决了一些问题,但对课堂教学文化的形成和课堂教学文化对课堂教学的引领的研究却是有限的。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关注全体学生,关注并解决学生的每一个问题,特别是课堂生成的问题;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张扬教师的个性特点,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是我们一直关注的问题。特别是我国有数量众多的农村中学,面对班级学生人数较多的大班教学现状,如何建构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面对全体学生,通过文化引领课堂,调动学生主体参与,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新能力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核心概念的界定

1.农村学校

农村学校是在中心城区以外,地处镇、村的各类中小学。农村学校往往生活条件相对艰苦,教学设施相对简陋,教育经费投入相对不足。这些学校一般面临着教师观点陈旧,生源素质较差,且优质师资、生源大量流失的尴尬境地。它是课改的重要阵地,是教育均衡发展的重点倾斜的目标,是各类教育教学研究机构的关注点。

2.大班教学

大班教学是指班级人数在50人左右(一般在30人以上),集中组织教学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有大面积提高教学效率,节约教学资源等优点,但也存在着忽略学生个性差异、严重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发展等不利因素。在现有的有限的教育资源下,如何让大班教学扬长避短,让有限的教育资源在大班教学中发挥出最大效益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课题。

3.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教学模式通常包括五个因素:理论依据、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和教学评价。它是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的反映,是一定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行为规范。不同的教育观往往提出不同的教学模式。

4.“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以实现课堂教学效率最大化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它主要由课前自主学习及检测—建构知识框架—小组合作—师生研讨¬—总结提升—当堂检测——课后自主检测和自由发展等环节构成。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新课程理念,强调课堂教学中的学生的主体作用及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一种整合了各种模式的先进新模式,它关注并解决课堂生成,关注每一个学生,解决学生的每一个问题。

四、理论依据

1.科学发展观的人本理念

人本主义强调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学生是有天赋学习潜能和创造潜能的人,学校的一切工作,教师的一切行为都从学生的发展出发。只有把学生视为活动的主体,让学生自发、主动、创新地、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才是最有效的学习。

2.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罗杰斯是当代美国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之一,他认为:“以学生为中心”主张意义学习及自发的经验学习,促进学生学会学习。教师的主要行为是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即提出对学生有意义的问题;提供学习资源,教师要把时间和精力放在为学生提供学习所需要的各种资源上,简化学生利用资源的步骤;交朋友小组,分组学习;教师为学生形成科学探索的环境,尽可能使学生达到自主的发现。这里指出了人本主义的教师行为。

3.教育的公平性理论

教育公平的目标除了教育机会的均等,更重要的是教育质量的公平,即人人都应享受到较高质量的教育。我们的研究就基于通过主体参与的课堂模式的实践来让教育资源配置合理,让每位大班学习下的个体都能受到适当的而不是完全一样的教育,并使教育的进度和方法尽可能适合个体差异。我们的研究重在教育过程层面上更充分地体现教育公平原则精神,能让学生充分享受各种教育资源,满足农村学生接受优质教育的急切需求。

4.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教师应该是教学环境的设计者,知识的管理者,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课程的开发者。强调学习过程应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互动的学习方式,师生是建构知识过程的合作者。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也重新建构了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高度重视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

5.现代认知共享理论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和美国心理学家杰罗姆•布鲁纳等的认知观点以及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都认为人的知识需要在个体与物理环境以及客观知识结构的相互作用后获得,而且社会性的相互作用效果会更好。我们的研究就是在教学中应建立起合作探究学习机制即包括生生探究、师生研讨等,使学生通过积极的情感交流和思想碰撞,获得思想与智慧的激发与共享,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6.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陶先生在《活的教育》一文中指出:①用活的人教活的人;②拿活的东西去教活的学生;③拿活的书籍去教学生。陶先生的这一生活教育的理论,对我们立足农村完中这一校情,开发校本教学资源,创意设计主体参与课堂教学,实现教育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际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7.“有效教学”理论

“有效教学”包括以下内容:一是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初、高中生的发展是多元的、个性化的发展。 二是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学生有无进步、提高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三是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业成就与教师的工作表现。四是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五是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据课堂教学过程可分为教学准备策略、教学实施策略及教学评价策略等。

我们的研究旨在通过大班学习条件下,“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课堂结构优化,课堂内容的重新整合,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来有效提高农村中学的教学质量。有意义的大班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有效的大班学习活动也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让学生主体参与、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自己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知识和提高能力的重要方式。

8.集体动力理论

在主体参与教学过程中,学生间互助、互评、互勉,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在教师的主导下,各小组成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这对那些动机、毅力、责任心相对较弱的学生会产生积极的群体压力,从而产生学习的动力、提高学习的效果。

五、研究目标、内容和创新点

1.研究目标

1)借鉴兄弟学校课改经验,克服传统教学弊端,体现新课程理念,通过调研、实验、调整,探索出各年级、各学科、各课型的符合我校农村完中大班教学特点的个性化的“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

2)不断完善“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关注课堂生成问题,调动农村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切实解决大班条件下学生人数较多、不能全员参与课堂教学的问题,构建主体参与的课堂教学体系和教学评价体系。

3)以“模式”引领文化,以文化促进课改的常态实施。在“主体参与”课堂教学创意设计和实践的基础上进行“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文化探究,彰显我校办学特色。

4)全面提高我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及学习幸福指数,实现学生“自主参与、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主发展”的发展目标。

5)引领教师走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课改之路,促进我校教师专业成长和办学品位提升,实现教研强师、课改强校的战略目标。

6)探索在大班教学中适合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独立自主性、自觉能动性和积极创造性等主体性素质,促使学生德、智、体几方面良好的发展,使之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7)探索适合学生个体发展的教育活动:塑造新型的师生关系,模拟创设情境, 逐步形成相应的教育活动体系,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课程结构。

2.研究内容

1)“问题—策略”研究

①调研问题:校长室领导,教科室牵头,调研“三情”(班情、教情、学情),发现课堂教学存在问题。

②解决问题的策略:从个案问题的解决中得到启发,通过不断实验,整合我校课堂教学策略。如:(从个体单一课型—多种课型—多个学科—全面推行)

2)“模式—体系”研究

①学习理论,借鉴其它学习课改经验(洋思模式、杜郎口模式、东庐模式等)

②整合模式,形成体系

针对我校“三情”(班情、教情、学情),从政史地学科拓展到其它学科,结合不同的学段、课型,总结出我校“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形成各类课型的课堂教学体系。具体如下:

新授课课堂教学模式                 试卷讲评课课堂教学模式

复习课课堂教学模式                 实验课课堂教学模式

班会课课堂教学模式                 活动课课堂教学模式

3)“实践—文化”研究

广泛开展“主体参与”课堂教学实践(研究课、对外“送课”、赛课等),使之常态化;丰富“主体参与”内涵,关注课堂生成问题,给课改不断注入新的活力;探求“主体参与”的基本思想、基本理念;形成“主体参与”课堂教学及评价的有效方法;构建我校课堂教学文化特色。

3.创新点

以教学中实际问题的调研为起点,以若干个性问题的实验为支撑点,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支撑、借鉴一些课改的成功经验,大胆创新,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以模式引领课堂文化,以文化创新课堂教学。可能创新之处有:

1)改进传统的教学形式,选择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的教学方法,构建大班教学有效的主体参与教学活动方式。

2)探索大班教学的教育管理模式及教育评价的具体实施策略。

3)研究大班教学中人文化的教育和个别化的教育,形成有特色的大班文化。

4)探索大班教育资源、环境的优化配置,使之更具育人功能。

六、主要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

在实践中进行不断反思,通过观察、引导、反思、评价,尤其是反思后的行为跟进,螺旋式的实践、反思、行为跟进。这既是本课题的一种主要的研究方法,更是贯穿在课题研究始终的一项研究策略。本课题通过对教师的教学行为的观察、反思以及记录学生学习的变化,来研究教师与学生各自在大班条件下的成长体验。

2.案例研究法

是指选定典型的个体、案例,通过较长时间的跟踪研究,弄清研究对象的特点、状态及其形成变化过程的研究方法。本课题研究是一项偏重于实践研究的项目,其主要目的是通过研究,探索出一种适合农村完全中学大班教学的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因此,在整个课题研究过程中,要及时的收集有关案例,进行深一层的分析研究,从中为本课题的深入研究提供实践支撑。

3.文献研究法

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科学认识的方法。本课题通过资料的分析研究,拟完成二项研究任务:一是了解当前我国在农村高、初中大班教学实施中,如何优化教师教育行为方面的研究与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情况,为本课题研究的实施提供基础性的参考依据;二是收集目前已经发表在报刊杂志和书籍上的,有关主体参与教学的新方法,为本课题研究提供参考。

4.校本研究法

以农村中学初、高中大班学习的“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的形成及实施策略的突出问题和实际需要为选题范围,以学校教师作为研究的主要力量,通过一定的研究程序得出研究成果,并且直接将研究成果用于改变农村中学的教学状况,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打造高效课堂、幸福课堂。

5.经验筛选法

本研究方法将通过实际调查、资料收集等渠道,广泛收集现有的在新课改中优化“主体参与”教学模式的新突破。并在此基础上,作进一步的分析、研究,从中筛选出适合于本课题研究的途径和方法,再进一步的开展研究。

七、课题实施计划和方案

1.现有模式调查反思阶段(2011年1月-2011年3月)

调查教师使用现有“主体参与”课堂模式的上课实际,总结模式使用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反思模式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倾向性问题;调查学生在“主体参与”课堂模式下的实际参与情况,听取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合理建议,反思如何提高学生的参与率和学习的有效率;调查现有模式实施前后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基本素质的变化,对比分析各学科模式课教学中各个环节的有效率,反思各个教学环节最优化的方法。

2.模式优化研究阶段(2011年4月-2011年7月)

借鉴兄弟学校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的成功经验,听取教师现有模式教学实施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学生的合理建议,讨论、优化和实践现有模式的各个环节及其各个环节实施过程中的操作细节,狠抓典型,及时推广,引导实践,不断发现和总结成功经验,初步形成系列优化后的各学科“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

3.模式论证和实践完善阶段(2011年8月-2011年12月)

请总课题组核心成员、相关学科教育教学专家就各学科形成的新的教学系列模式进行逐一听课论证,针对各学科及其学科中相关内容特点,明确各学科教学模式中的不变和可变因素,使模式既具有可操作性,同时又能给教师实际教学留下创新空间。

对教师进行用模辅导,通过研究课、示范课、名师进校点评、名师上模式课等形式推进模式教学,通过反复实践使模式不断创新和完善。

4.总结推广形成文化阶段(2011年12月-2012年2月)

就各学科教学模式系列、课例、案例、教学策略、实施策略等进行总结,做好结题工作;通过专著、论文、研究报告、教学实况等形式呈现研究成果;通过展示活动、社会评教评学等形式来张扬研究成果。并将“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中各环节的一些思想内化为具有学校特色的一种主体参与的文化,如自主学习中形成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和学习能力,小组合作中形成的合作精神,师生探究中形成的质疑习惯和生成问题的处理,不断研讨中的教师专业成长和对外展示中形成的教师自信,课题研究中形成的知识积累都将是学校的宝贵财富,并将形成实验中学“主体参与”的课堂教学文化特色。

八、条件保障

1.学校保障

建立校长为组长,分管教学及教科研工作的副校长为副组长,教科室牵头的组织领导保障。目前学校教科研气氛浓厚,先后与省内40多所学校进行了“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的交流活动,两位本课题主要负责人,先后在苏州震川中学、镇江实验中学、泰州机电高职学校等几十所学校进行了模式交流,对全市民办学校领导开设专题讲座。我校“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已经在省教育厅举办的全省课改经验交流会上做专题介绍,受到与会领导、专家的高度关注,一大批学者、专家先后到我校进行“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的专题调研,并对我校的“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给予充分肯定,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为模式进一步的实践和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宏观指导。学校连续两年获得泰州市教科研先进学校。 2011年我校被评为江苏省基础教育课改先进集体,泰州市教研室先后在我校举行了多次全市课堂教学模式推进会;我校承办的泰州市教师大学堂钱南南老师的一节政治模式展示课,再次引起与会者的共鸣,得到省教研室鞠文灿主任的高度评价,并对我校的“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给予肯定,为我校进一步开展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指明了方向。目前我校的课改成果的已经得到大家认可,中国教师报、江苏教育电视台、泰州日报、泰州晚报、泰州电视台多次对我校课改情况进行专题报道。许多老师的课改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或获省级奖。相信本课题的研究在本校一定能顺利开展。

2.技术保障

本课题组将在《“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文化建构研究》总课题组统一部署下开展此项研究,并邀请相关专家对课题组成员进行系统培训和全程指导。我校多名教师利用主体参与教学模式教学参加各类教学比赛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学校有一大批积极参与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者,有一大批课题研究的积极参与者,相信本课题研究一定会顺利进行,且取得的成果会用于指导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

3.经费保障

课题组将请示市局给予此项课题研究经费预算立项,确保研究各阶段经费落实。此外,学校拟对课题研究各阶段有突出贡献的教师给予奖励,本课题如果按期结题,学校将对全体课题组成员予以精神和物质奖励。

4.时间保障

给课题研究参与者提供必要的时间。在课务安排时,将对课题组主要成员适当的照顾,课题组成员上班时间可以注意收集材料,在双休日和假期进行整理和思考。

5.成果保障

此研究我校已有部分教师参与尝试,并以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以我校为主要参与单位及实验基地的省级课题《“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和研究》已进入中期推进阶段,何世祥、毛加和作为主要参与的研究者带领课题组全体教师,认真实践,主动研究,及时总结,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何世祥同志主持的市级课题《“主体参与”校园德育文化的建构》已进入中期推进阶段,成为学校的第二张名片。只要坚定信念,坚持研究,可以确保能取得丰硕的成果。

6.样本保障

我校是一所高中,地处城郊,学生构成复杂,为研究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样本;同时,我们还将与周边兄弟学校加强联系,争取获得更多的样本信息。

1:主要参考文献

1.Bruce joyce Marsha Emily Calhoun 著 《教学模式》系列丛书

2.杨九俊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教师读本》、《中小学教学课堂诊断》、《教学评价方法与设计》、《新课程课堂诊断丛书》

3. 王升 《主体参与型教学探索》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年11月出版

4.周成平主编 《高中新课程给教师的100条新建议》针对高中新课程推进中出现的问题和困惑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教育教学理念方面的借鉴。

5.胡松林主编  《走出新课程的困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行为案例研究》给本课题研究提供了一些案例参考。

6.朱慕菊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论述了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理念层面的变化,这为本课题研究大班学习下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的构建提供了参考。

7.日••佐藤学 (Sato Manabu)  《静悄悄的革命:创造活动、合作、反思的综合学习课程》也为我们课题研究的创新带来启示。

8.陈琦 、刘儒德 《当代教育心理学》。

9.王义堂 《新课程理念与教学策略》。

10.叶澜 《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

11.孔企平 《论学习方式的转变》。

12.肖川 《新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

13.周兴国 《反思“转变学习方式”说》

14.裴绨娜  《主体参与的教学策略》 学科教育.2000(1):32—35.

15.顾明远  《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辨证关系》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1991(2):18—20.

2:预期研究成果

(一)预期成果

1.学生层面:借助课题的研究改革我们小班的教育教学行为和教育实践活动,使大班学习下的学生成为具有较强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一代新人,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自信心得到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自主探索意识、竞争意识有所提高,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交往能力、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教师层面:借助课题的研究更新我校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大班教育的教学效益。

3.学校层面:通过课题的研究、实验的开展,建设一支教育观念新、博知、善教、会研的教师队伍,全面提高学校教育质量,使学校办学水平步入一个新台阶。

4.构建适合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主体参与”教学模式:形成具有实验中学特色的“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文化。

(二)成果形式

1.专著《“主体参与”教学模式资料汇编》

2.论文集《大班条件下的“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实施和体验》、《农村学校大班条件下“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文化建构实践研究》

3.各学科案例《“主体参与”教学模式教学案例》(研究中教师或学生的相关事例)

4.举办大班教学成果展示活动。

3:课题组主要人员及分工

何世祥 中学高级 泰州实验中学 中学英语 课题组负责人

毛加和 中学高级 泰州实验中学 中学数学 课题组负责人

王汉章 中学高级 泰州实验中学 中学生物 负责组织协调工作

杨祥东 中学一级 泰州实验中学 中学物理 负责组织协调工作

谭国辉 中学高级 泰州实验中学 中学历史 负责高中文科教师论文的撰写和收集

贾定国 中学高级 泰州实验中学 中学化学 负责高中理科教师论文的撰写和收集

陈马林 中学高级 泰州实验中学 中学语文 负责初中教师论文的撰写和收集

王彬 中学高级 泰州实验中学 中学数学 负责理科教学研究

王加升 中学高级 泰州实验中学 中学语文 负责文科教学研究

毛玉梅 中学高级 泰州实验中学 中学语文 高中语文教学研究

姜粉银 中学高级 泰州实验中学 中学历史 高中历史教学研究

孙卫国 中学高级 泰州实验中学 中学地理 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蔡稳华 中学高级 泰州实验中学 中学数学 高中数学教学研究

季振林 中学高级 泰州实验中学 中学数学 高中数学教学研究

刘永华 中学高级 泰州实验中学 中学化学 高中化学教学研究

孟咸斌 中学高级 泰州实验中学 中学生物 高中生物教学研究

王圣徐 中学高级 泰州实验中学 中学英语 高中英语教学研究

祝加伟 中学一级 泰州实验中学 中学物理 高中物理教学研究

孟素华 中学一级 泰州实验中学 中学体育 高中体育教学研究

杨余群 中学高级 泰州实验中学 中学语文 初中语文教学研究

徐华平 中学高级 泰州实验中学 中学数学 初中数学教学研究

高鸿 中学高级 泰州实验中学 中学英语 初中英语教学研究

姚小林 中学一级 泰州实验中学 中学政治 高中政治教学研究、课题相关材料编辑

2010.1.21

 

核发:办公室 点击数:720 收藏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