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文模块教学的思考
日期:2009-05-22 15:15:07  发布人:Apple  浏览量:558 打印本文

 

                   新教材实行已经整整一届三年,在教学中跌打滚爬,摸索着走路,颇有许多感慨和思考。面对新一轮的开始,我想把我对新教材教学的一点思考奉献给各位同仁以供批评指教。 新教材实行的是分单元模块(有时也可叫板块)教学,在我个人看来,在形式上它是分单元和模块,在内容上实际上强调的是能力训练和所说的“大语文”的读写指导。这种教学模式操作起来比较容易,08高考也能看出一定的成效。但是,真正的在普通中学的常规教学中能否达到预期的目标,面对当前我们江苏颇有点扑朔迷离的高考模式,我想大概不敢有谁敢下断言吧?这是我目前最大的思考。 语文读写的实践性决定了其“功夫在课外”,所以在实践中我们可以多给学生阅读的时间,但是,如果对新教材实行只讲不管,又必然会导致学生能力训练失控从而牺牲教学质量,这显然又与横亘在我们面前的高考矛盾,那最终导致的很可能是新课改的失败。如何做到适度,当是我们语文教学在目前的高考模式下必须好好考虑的一个问题。而作文方面,由于新教材主要侧重实践而非理论,所以我们可以把那些示范类的例文分块教学,把作文,配套练习,课外自读教材等体现能力的内容由教师从总体上衔接以保证教学训练延续的可能。从08高考结果来说应该还是有可行性的。至于是偶然还是一定,是否有更捷径更有效的方式,只能拭目以待。 教材中的课文,事实上在教学中(尤其在考试中)所处的作用,我想我不说大家都应该有这个感觉——有限。所以我个人认为,不适宜把这些课文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反而具体的知识点训练,课外大语文读写和作文训练倒是应该花一定时间来指导。根据新教材单元模块的模式,我们可以实行分块和不分块结合,对课文少花点时间,只把重点课文拿来讲析,非重点可以放给学生自己阅读,教师适当参与,然后多花时间对能力进行足够的训练。也许这又有题海战术的嫌疑,其实我们也应该感觉到,在“大语文”读写的前提下,此训练已非彼训练。以往的训练我们看到的就是成绩,现在的训练我们还看到了能力。比如对同一篇课文我们可以隔一段时间再来阅读,能力的反馈绝对不一样。到高三遇到能力训练不分块的内容,我们可以有针对性的一一训练。这就要我们首先要有内容有计划的安排好高三的能力点,在高三复习前完成一轮很充实的训练,从而为高三复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再广泛而深入地全面进行注重潜移默化的课外大语文读写指导。目前,我们在08高考的实践基础上还在继续摸索,能走多远,我们在用行动和信心支持着。 分模块教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有的放矢。我们可以对集丰富内容于一体的单元模块,大胆变通,进行创意,使看似不可能进行的教学得以顺利进行。其次,它还有利于教师发扬自身优势,精心备课讲课,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实行集体备课,在大家的讨论下,分派各个老师专门负责某一个单元的备课)而且隔一段时间再来阅读的方式可以使单元课文的反馈得到改进以达到最佳效果。所以我们一个老教师说,无论怎样精心的备课都不能与在实践中的不断完善相比。分派每个教师专门负责某个单元模块的备课最直接的感触就是大大减轻了备课量,降低了工作压力。以前要备六个单元的教案,现在只要认真准备一两个单元的教案,节省了很多时间。也许有人颇有微词,认为是投机取巧,但是这是不了解语文老师的表现。如果了解到社会上(甚至其他学科同仁)对语文的责难,了解到中学语文教学灵活多变难以驾驭的特点(尤其现在的新教材,不仅课文变换频繁而大,而且真正精彩的语文课在备课方面要付出的努力远比其他学科大,这点哪怕是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也不敢掉以轻心),那么就不会有这个看法。教师在当今的各行各业中,是非常辛苦的一个职业,而语文老师,繁重的工作量更为突出,更不要说我们现在每个语文老师上两个甚至跨轨的语文。教师从繁重的备课任务中解脱出来,将节省的宝贵时间用于大语文的基础训练,用于现代多媒体教学方式的应用研究,用于对学生尽可能广泛的学习指导,用于教师精心备课和教学高标准化要求,我们的教师将会从疲于应付一变而为务实、高效,仅此一点就足以肯定单元模块教学的意义。这也就是常说的“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每个人都有时间去对教材和教学方法进行更深的理解和完善,从而逐步真正把教学升华到艺术的境界。在提倡以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的形势下,我们更需要时间去探索。模块教学让我们充分享受了多媒体教学带来的轻松和乐趣,彻底改变了以前只停留在开公开课时才使用的尴尬状况。这种充分备课,反复以提高反馈的优势恰恰迎合了新课程“注重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思考,积极讨论交流,气氛活跃生动”的课堂教学标准。当然,再怎么课改,还是要考虑学生的。模块教学在这点上也不例外。它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课堂内容。精心设计的教学内容肯定比常规有限的努力更能体现文章的丰富与魅力,也更具有吸引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前疲于应付而不得不照本宣科的传统教学方式,正是让语文课乏味的根源。 如此一来,传授课文显然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而且,语文重在引导学生自己独立的个性化的思考的特点也决定了讲课不是“讲得深讲得透”。而传统教学恰恰是用于课文讲授的时间太多。其实用一半的时间来处理课文就可以了。压缩时间可以避免满堂灌以及教学的随意,用时间来赢得效率。 所以,在有时间的情况下进行有内容有计划的能力训练,尤其是从高一就进行的基础能力训练,不仅可以为学生在高一高二的学习提供帮助,也可为高三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减少教学的盲目,真正把效率实现。跳出课文的束缚,将会天高地迥,何乐而不为呢?而且,我感觉语文单元模块教学的方式与我们师范大学的语文教学方式除了在内容的选择和深浅程度上有些区别外,本质上并没有多大区别,那么从我们培养学生是考大学这个功利的角度来说,这也是与大学接轨的一个合理的模式。这一点我想我们从事语文教学的老师们都应该留意和思考到了吧? 我认为,课文的讲授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应该处于次要位置,大语文的读写和知识点考点的训练才是决定语文能力的关键。课文相对独立的特点决定它其实是不太依赖教学的延续性的,相反更需要各具特色的丰富的探索,而分单元模块的新教材以及我们现在实行的备课方式解决了这个问题。不同老师的备课让一个老师的课堂具备了许多老师和学生一同参与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课堂。当然,可能还有一些问题需要完善,比如文言文的落实,个别教师尤其是新教师是否会少了熟悉教材的机会而影响教学等等,我们是通过完善教改方案来改进的。事实上,除了文言文,当课文作为能力载体完成教学任务后,其分量还有多重?对高考复习的意义有多大?我想应该是不言而喻的。 希望一点愚陋之见,能引出大方之家的金玉良言,让我们的语文教学更进一步,让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成为蓝天下黄土上的一朵奇葩!
核发:Apple 点击数:558 收藏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