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鲜有闻”,窥探周敦颐——品《爱莲说》,读周敦颐
日期:2018-08-30 07:52:07  发布人:Apple  浏览量:2474 打印本文
  

透过“鲜有闻”,窥探周敦颐

——品《爱莲说》,读周敦颐

泰州实验中学初中语文组    杨余群

《爱莲说》是宋代哲学家周敦颐留给我们的文学珪玉,其中的“出淤泥而不染”已成为无数人的信仰追求,“莲花”也成为“君子”的代名词。这些都已成共识,勿用赘言。作者为了突出“莲花”的君子形象时,引入了“菊花”“牡丹”来衬托“莲花”,以突出“莲花”的君子形象,然而,作者在表达对三者的态度时,对“牡丹”“莲花”的态度十分清晰明朗,而对待“菊花”却用三个字“鲜有闻”,似乎是不置可否,这实在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为亮出所要赞颂的对象——“莲花”,作者先引入衬托对象。首先引入的就是“菊花”,然后才是“牡丹”。原文是:“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接着是他对莲花形象的描绘。

作者对莲花形象的描绘已成难以超越的经典,会聚的关注目光当然颇多。而我个人认为,有一点也值得我们思索,那就是接下来作者对“菊花”“牡丹”“莲花”的形象定位和个人态度。作者还是先谈“菊”,认为“菊”是“花之隐逸者也”,“牡丹”是“花之富贵者也”,“莲”是“花之君子者也”,定位准确,“花”如其人,志趣背后见人品。紧接是作者表达对三者的不同态度,还是先说“菊”,作者“噫”一声长叹之后,留下三个字“鲜有闻”,似乎是不作褒贬;然后是“莲”,先生发出了一声“同予者何人”的反问;“牡丹”,则作出毋庸置疑的“宜乎众矣”断论。显然,作者爱“莲花”那是最为清晰明了的,文题就是“爱莲说”嘛,作者对“莲花”的喜爱毫不隐讳。作者对“牡丹”所持的是不屑、鄙视的态度也十分明确,引入文章,就来反衬“莲花”的。那么,对于“菊花”的那三个字“鲜有闻”是什么意思呢?引入“菊花”又是什么用意呢?三者之中作者到底“爱”什么?

回归前文,作者先说陶“独”爱菊,予“独”爱牡丹,连用两个“独”,都表达了独一无二的特立独行。显然,作者是将陶渊明放在与自己同一平台谈论的,而且先“陶”后“予”,可见其对陶渊明的敬仰之意。那后者评陶时为何又只用三字“鲜有闻”呢?那是对陶渊明的景仰。像陶渊明这样德高望尊的前辈,作者周敦颐异常谦恭,认为自己对陶渊明这样的人,只有仰慕,无法企及;非不为,而是不能为啊!“菊花”隐士那样的境界,自己眼下还难以为之。于是乎姑且放下身段,先做一个“莲花”一样的“君子”吧。可见,周敦颐的态度还是十分清楚的,只是言之委婉罢了。仰菊花,爱莲花,鄙牡丹。周敦颐先生谦恭的“君子”为人也就可见一斑了。


核发:Apple 点击数:2474 收藏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