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市“三进”工作推进会
上的讲话
(2011年5月20日)
宋 吕 银
同志们:
这次全市“三进”工作推进会,是在全市“三进”活动全面铺开的关键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既是一次经验交流会,也是一次成果展示会;既是一次业务研讨会,也是一次工作深入推进会。刚才,万琳同志的报告,肯定了成绩,指出了问题,对今后“三进”工作的深入推进进行了部署,讲得很好,我完全同意。全市“三进”工作专题片回顾了全市“三进”工作的简短历程,介绍了各地和部分学校的创新举措和精彩活动,令人鼓舞。兴化市、泰兴市和三所学校的经验介绍各具特色,值得借鉴。会议召开前,我带领相关同志深入到全市城乡学校对“三进”工作进行了初步调研,总的印象是,全市上下普遍形成共识,教育部门积极推进,学校主动探索创新,“三进”活动已经全面铺开,特别是教材、课时、师资以及渗透、融合等重点、难点问题都有了校本的或者区域的解决办法,“普通话进校园、书法进课堂、诵读进教材”取得阶段性成效,已经形成了泰州教育的区域特色,得到了省教育厅的充分肯定和热情支持。今后,就是要按照“全覆盖、常态化、创特色”的要求,进一步将“三进”活动引向深入。在会议结束前,我再围绕“推进”这一会议关键词强调几点意见。
一、进一步加大统筹推进的力度。所谓“统筹推进”,就是要把“三进”工作放到整个教育现代化、素质教育和教育教学的全局中去谋划、去考量。在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开展“普通话进校园,书法进课堂,诵读进教材”活动,是市教育局经过广泛调查和慎重研究后作出的重要决策,目的在于以培养中小学生“说好话、写好字、读好书”为切入点,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提升学校语言文字工作水平,打造泰州的区域教育特色。无论是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看,还是从教育的根本任务看,这都是一件一举多得的好事、一件有益学生终身发展的善事和一件有利于彰显泰州教育特色的大事。各地要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来研究、来部署、来检查、来考核。一是明确责任。各市(区)教育行政部门主要领导要亲自过问,分管领导是直接责任人,相关部门要协同行动、各尽其责、通力合作。要统筹基教、教研、语工、师资等处室的力量,深入学校总结推广经验、解决好实际问题。二是强化指导。各地各学校要按照既定的工作目标、路线图、时间表和任务书,有计划有步骤深入推进。教育部门要针对城乡不同类型学校、不同学段学校因地、因校加强指导和引导,特别是对“三进”推进过程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要及时研究化解的对策。学校要把“三进”工作纳入组织领导、教学常规、学校管理、任务考核,形成一体化机制,同布置、同检查、同推进。三是消除盲点。“三进”活动要坚持全面发动、全员参加、全区域覆盖的原则,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无一例外。小学、初中要齐头并进,不同学段应当不同要求区别对待,但不应留有空白。要“三进”并举,不可偏废,规定动作做到位,常规要求不放松。
二、进一步加大深化推进的力度。“三进”如何深入深化?我想,关键是要做到“四动”。一是科研带动。解决“三进”活动中遇到的问题,提升“三进”活动的品位,打造“三进”活动的特色,迫切需要教研、科研的支撑。市和市(区)教育学会要成立书法专业委员会、诵读专业委员会,要设立书法、诵读名师工作室,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还可以设立“三进”工作课题组和研究示范基地,多组织开展“三进”方面的专题研讨和“星光大舞台”、“同课异构”等活动。要组织“三进”活动论坛,动员教师、班主任、学校领导研究问题、出谋划策;要注重专家指导和引领,提升研究层次,示范校、特色校要有课题研究任务。二是活动推动。活动是平台,活动是载体,活动是推力。只有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才能赋予“三进”工作以强大的活力,才能推动“三进”工作不断深化。今后,市教育局要通过定期开展展示活动、交流活动、观摩活动,促进和引领“三进”向纵深发展;各地、各学校也要通过搭建多种平台,开展师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来深化、提升、拓展“三进”的成果和成效。三是典型拉动。注重培育典型,通过典型的示范辐射带动面上工作要成为我们推进“三进”工作的重要方法。要善于发现典型,注重总结、提升典型学校的典型做法;要善于培育典型,特别要肯花时间肯下功夫指导典型的成长和发育;要善于推广典型,放大亮点,“墙内开花墙内香”,“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努力形成见贤思齐、比学赶超的浓烈氛围。市教育局重点指导的30所学校,要明确分工到相关领导和相关处室,要使典型真正成为领头羊、示范点,不能流于形式,“点”而不“典”。各地重点指导的学校也要成为各地名副其实的典型,出经验、出亮点、出新招,在区域内发挥好引领示范作用。四是激励促动。市教育局已经制定下发了“三进”工作合格校、示范校、特色校的评估细则,并将“三进”工作列入了对各市(区)教育局2011年的年度考核内容。各地、各学校也要将“三进”工作列入对学校的考核和教师的绩效考核,列入对优秀学生,优秀班级、优秀班主任的考核,列入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充分发挥考核的激励作用,推进“三进”工作深入开展。学校特别要重视设置奖项,搭建荣誉平台,为师生充分展示才能和主动创新营造宽阔的舞台和励志的氛围。
三、进一步加大常态推进的力度。让“三进”工作成为学校工作常态,是打造区域教育特色,擦亮素质教育品牌,形成学校教育文化的必然要求。这既是我们开展“三进”活动的初衷,也是“三进”活动深入的目标。“三进”工作如何步入常态?我想,关键是要抓四条。首先,各学校要有“三进”的“校标”。市里已经明确了“三进”的基本要求,这是“市标”,各地各学校要以此为参照系,结合自身实际确定地标和校标。各校要在“普通话进校园”、“书法进课堂”、“诵读进教材”三方面提出各校明确要达成的目标和突破方向,围绕“说好话、写好字、读好书”确立学校培养学生基础能力的目标体系,年年如此,届届要求,成为学生的培养要求,成为学校的重要培养目标。当然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优势,在优势打造上应当要有自己的个性化追求,形成自身的标志性特色。其次,要强化教师的基本功训练。教师的普通话水平、书写水平和阅读能力是学校“三进”工作提升的瓶颈。各地、各学校要加强教师培训,加强教师课堂使用普通话、校园交流使用普通话以及备课、板书、批改作业等书写情况的监督检查,切实提高教师的课堂普通话率、课堂标准普通话率、校园普通话率和教师书写的规范达标率,真正做到“开口为人师,提笔作示范”。学校要充满书香味、书生味和书卷味,让诵读成为校园的常态,让“三味”成为校园的生态。第三,要将“三进”要求变成课程的各项要素。教育的理想、理念、追求,必须通过课程来体现。没有具体的课程理解、课程创新、课程实施、课程领导、课程评价,再高远的理想、理念、追求,都将会变得着地无根、不着边际。“三进”要落实到每一所学校,最终也必须通过课程的形态来体现。应该说,“三进”的深入,缺的不是理念、不是认知,缺的是真抓实干,是落地生根;缺的不是思路、不是创新,缺的是持之以恒,缺的是坚守和淡定。“三进”的内容、要求,怎么变成各学校的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文化,最终怎么实现具体化、校本化、常态化,最终需要大家通过教材、课时、作业、教学等这些课程的具体要素去体现、去落实。第四,要形成常态化的教育教学管理机制。要建立将“三进”要求纳入教学常规、纳入正常教学活动、纳入学校的规范管理的制度,形成“三进”工作的分工落实机制、责任追究机制、考核奖惩机制等。
四、进一步加大特色推进的力度。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区域教育特色,是“三进”工作的最高追求。各学校要形成“三进”工作的特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谋划和探索。就内容而言,“普通话、书法、诵读”“三进”并举,这是基本要求;但在创造特色时,可以量力而行,因校而异,有所侧重,选准亮点,着力打磨,形成自身特色。就方式而言,同样是书法教育特色,靖江城东小学、泰兴古溪小学、兴化周庄中心小学呈现出的特色就各有千秋;同样是书香校园特色,海陵区实验小学、海陵区城东小学、高港实验小学推进的方式也各具特色。靖江实验学校的“125”工程,姜堰俞垛学校“三味”学校文化,靖江马桥小学经典诵读校园文化,泰兴黄桥初中书法校园文化,都给我们留下了“万紫千红都是春”的深刻印象。就“结合”和“融合”而言,“三进”工作,就可以跟学校德育工作结合起来创特色,就可以跟“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结合起来创特色,就可以跟阳光体育运动结合起来创特色,就可以像兴化开展“三国(国学、国象、国粹)进校园”活动那样,与其他区域性教育活动结合起来创特色。就工作追求而言,过去有人讲我们跟先进地区的差距是:我们想到的,人家做到了;我们做到了,人家做到位了;我们做到位了,人家做出特色了;我们做出特色了,人家做得更有文化、更富魅力、更具影响了。差距产生的原因,有我们创新力不强的问题,更有对精细、精致的追求问题。“三进”工作要形成学校的特色,最终依赖于我们对精细、精致的追求程度。只要我们致力于追求精细、精致,关注细节,注重环节,加强反思,注重提炼,我们的“三进”工作就可以做到位,做出文化、魅力和影响。总之,要通过大家持之以恒的努力,形成各学校“三进”工作的鲜明特色,形成全市“三进”工作百舸争流、百花齐放的生动局面。
同志们,“三进”是我们泰州着力打造的教育特色,是一项具有全局意义的创新。希望大家进一步提高认识,进一步加大力度,进一步创新举措,努力铸造泰州基础教育的新优势。
该文章所属专题:三进工作
- 上一篇:泰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三进”工作评估细则(试行)
- 下一篇:“三进”工作简报